
3 月 13 日,教育部公布了《2019 年教育信息化和網絡安全工作要點》,明確表示,今年將啟動中小學生信息素養測評,并推動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能相關課程,逐步推廣編程教育,還將編制《中國智能教育發展方案》。
時至今日,中小學編程教育得到教育部正式蓋章,接下來相關工作是否能夠進一步加速展開?或許未來中小學生不再需要依賴校外那些質量良莠不齊的培訓班,在教育體制內就可以接受平等的編程教育,這對于沒有能力上課外班的孩子來說可能更加公平。
教育部通知:推動中小學人工智能課程,逐步推廣編程教育
先來解讀一下教育部下達的通知,重點內容如下圖所示。
我們將要點總結如下:
1. 今年教育部將召開 2019 年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會,組織開展智能教育推進路徑研究,編制《中國智能教育發展方案》;
2. 2019 年,教育部將實施學生信息素養培育行動,完成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信息素養評價指標體系,建立評估模型,啟動中小學生信息素養測評;
3. 推動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能相關課程,逐步推廣編程教育;
4. 推動大數據、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教育教學中深入應用(不只學生要學AI,老師教學中也要應用AI等新技術);
5. 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在北京舉辦“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機遇與挑戰”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
編程會變成下一個奧數嗎?
編程教育得以進入中小學課堂,可以說是一場“自下而上”的自發式學習熱潮演變而來的成果。
自人工智能的熱潮來臨,越來越多 AI 應用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之后,意識到 AI 重要性的不僅是研究室中的學者專家,還有無數十分注重孩子教育的中國家長們。跟上人工智能時代步伐,編程成為最好的踏腳石,因此,在家長們的推動下,國內掀起了一股少兒編程的熱潮。
在這股少兒編程熱之下,誕生了不少小程序員。少兒編程平臺編程貓發布的名為《碼農新勢力的崛起——05 后編程學習情況掃描報告》,采集了近 3 年全國 320 萬用戶形成的大數據,展現了“05 后”群體學習編程的情況。出乎意料的是,河南少兒編程學員人數竟然超北、上、廣三個城市少兒編程學員總和,居全國第一;在全國“05 后”每周學編程時長前五中,北上廣深占四席,長沙憑借平均每周學編程 4.2 小時名列第二。
報告認為,“05 后”群體學習編程的原因,有環境因素、家庭因素,也有自身因素。在環境方面,由于消費升級和科技發展,“05 后”父母的教育理念更為領先,更注重孩子興趣的培養,編程就是其中的一項熱門興趣。而且,實際上很多家長讓孩子學習編程的目的不是為了學到什么東西,而在于速成一項本領,畢竟別人家的孩子在學,自己家的孩子也不能落下,而且學習編程順應教育政策導向,可以說是在不能輸在起跑線的焦慮之下的無奈之舉。
但是,高達 90% 的少兒編程學員是因自身興趣而選擇學習編程。雖然少兒編程課程和成人編程還是有很大差別,但是成效也很明顯,
距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已經過去一年了
從 2017 年 7 月,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明確指出應逐步開展全民智能教育項目,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能相關課程,逐步推廣編程教育,到今天教育部下達通知,已經不知不覺過去了一年多的時間。在這一年時間里,人工智能教育工作也有了一些進展:
Python 納入信息技術課程
2017 年,新高考改革試點的浙江,在 7 科選 3 門參加高考的學科中,人工智能編程語言 Python 已經被納入了信息技術這門學科,意味著人工智能進入到了高考科目。
第一部《人工智能基礎(高中版)》教材正式發布
2018 年 1 月 16 日,這本由商湯科技、華東師范大學慕課中心及知名高中優秀教師共同編著的全球第一本人工智能教材正式發布,首批實驗學校包括華東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上海交通大學第二附屬中學、廣東廣雅中學、貴陽市第二中學等 40 所學校。
關于這本書,網友的評論總體不錯,豆瓣評分為 8.8 分。
但同時也有人表示,只要不納入高考范圍,這門課程就會和通用技術、音樂一樣成為走過場的形式。
人工智能進入全國高中新課標
同日,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7 年版)》正式將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處理、算法、開源硬件項目設計等劃入新課標。修訂版本的方案中,把高中學習內容分成了必修課、選擇性必修課和選修課。具體在信息技術課程上,課程結構如下圖所示:
教育部進一步明確中小學階段引入人工智能普及教育
2018 年 4 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又提出要構建人工智能多層次教育體系,在中小學階段引入人工智能普及教育。
全球首本初中版人工智能教材發布
2018 年 7 月 21 日,科大訊飛與西北師范大學、北師大出版社共同發布了號稱為全球首本初中版人工智能教材——《人工智能(初中版)》。
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項目誕生
2018 年 9 月,“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項目”應運而生,在走訪調研部分中小學、高??蒲性核?、相關企業之后,教育部項目組聚集起包括院士、人工智能專家、教育專家、一線教師、技術人員等在內的力量,開始了人工智能教育項目的頂層設計和具體研發。
《AI 上未來智造者》課程系列叢書發布
2018 年 11 月 18 日,“AI 上未來智造者——人工智能教育研討會暨‘人工智能精品課程系列叢書’發布會”在華東師范大學舉行,推出系列叢書。這套書根據《義務教育小學 / 初中科學課程標準》及《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編寫,以人工智能及機器人教育為核心,兼顧科學、工程、數學、技術、藝術多個課程門類,符合從小學到高中的教學要求。
下一步,要關注的是 AI 教育方式
盡管 AI 中小學普及教育相關工作看起來進展迅速,但至今存在的很多問題也是不可忽略的,比如關于人們對 AI 低齡化教育是否有必要,以及 AI 中小學教育方式是否應該有所轉變等爭論。在教育政策的支持下,AI 中小學教育亟待解決的下一步,就是教育方式的問題。
創新工場人工智能工程院副院長王詠剛曾經在談論“AI 教育低齡化是否有必要”這一話題時提到他對中小學 AI 普及教育的看法,他認為,中小學 AI 普及教育最應關注的是以下三件事:
1. 破除學生對 AI 的神秘感
2. 幫學生建立初步的科學邏輯
3. 培養學生的好奇心
同時,他還提出了一些 AI 中小學教育方式上的建議,比如不一定堅持“我講你聽”的方式,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機器人對抗賽,帶學生走上街頭,用手機采集街景視頻并用 AI 算法自動找到汽車和行人等。精心設計、充滿趣味的實踐課程是培養好奇心的絕佳途徑,類似黑客松(Hackathon)的活動一樣可以在中小學里開展得有滋有味。
正如王詠剛所說,“我講你聽”的傳統教育方式不一定適合 AI 中小學普及教育,在舊的教育體制下,AI 普及教育勢必會遇到很多疑難舊癥,不解決目前中國式教育的痼疾,在現有的體制下“戴著腳銬跳舞”,只會為這一事業平添許多障礙,思考 AI 普及教育方式的轉變,將成為下一階段的重點。
最后,還是引用王老師關于中小學 AI 教育的見解來結束今天的討論:對科技本質的正確認知,對科學邏輯的尊重,對科技的強烈好奇心,這些才是中小學教育的關鍵所在。如果每一所中小學都可以按這樣的思路開展 AI 教學,“中小學生該不該學 AI”的困惑當然會迎刃而解。